## 大赛介绍 全国人工智能大赛自2019年举办首届以来,三届大赛立足国际视野,结合实验室科研方向及产业前沿难题,使参赛规模、国际影响力等不断升级,已吸引海内外20个国家1万多支队伍参与竞技,覆盖头部企业、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影响力和规模居同类比赛前列。大赛以赛促研,以赛引才,促进了AI无线通信、AI视频视觉处理、数字视网膜、ReID等领域的研究,构建了五个可供实验室科研使用的百万级数据集,推动了鹏城云脑生态发展和应用,大赛连接头部科技企业,共促产学研融合,多项成果落地,已为粤港澳大湾区引入20多位人才。 ## 主要目的 大赛立足于国际视野,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通过大赛的牵引,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创造氛围,以高规格、高质量、高难度的理念加速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为大湾区、鹏城实验室和相关单位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丰富和发展相关赛道领域的大规模数据集,牵引这些领域的算法能力、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的大幅提升,推进学术界和产业界更好地利用鹏城云脑,促进产业、学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融合发展,更高效率地对这些领域进行产业赋能。 ## 赛道设置 本届大赛设置“AI+视觉特征编码”、“AI+无线通信”和“AI+视频质量评价”三个赛道,分别面向人工智能、通信、智能视觉、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技术人才与创新团队发布具有挑战性的赛题,要求参赛选手围绕明确需求、特定场景进行数据处理,构建具有创新思路、技术先进与广泛应用能力的算法模型,形成解决方案。 #### 赛道一:“AI+无线通信” 赛道说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高维无线通信信道压缩反馈与重建、低维信道的数据高效传输问题,挑战基于实测信道数据的智能收发机设计。 #### 赛道二:“AI+视觉特征编码” 赛道说明:从典型机器视觉任务入手,针对人眼视觉、机器视觉多任务,提升任务精度,考察数据压缩与视觉分析的综合性能,贴近AI实际应用。 #### 赛道三:“AI+视频质量评价” 赛道说明:面向更高分辨率、更高帧率、更高比特数、更广色度范围视频序列和更专业的主观标签数据集,研发出与主观感知视频质量有更高相似度的创新算法,取代主观评价质量;推进视频领域实现由面向低制式质量评价到面向高新视频质量评价的转变;促进多维主观质量标注的分析研究与应用;进一步验证客观库在预训练方面的作用,发掘多维度客观标注与多维主观降至因素之间的关系。 ## 赛题规划 算法赛道各赛题在不同赛程阶段,均设置不同赛题任务,需参赛选手构建不同的算法模型,并在决赛答辩时形成解决方案。对于获奖团队,在决赛完成后需完成赛题设置的论文任务,并按要求投稿至指定会议/期刊。 ## 赛程设置 <center> <ul class="timeline"> <li class="timeline-item"> <div class="timeline-item__tail"></div> <div class="timeline-item__node timeline-item__node--large"></div> <div class="timeline-item__wrapper"> <div class="timeline-item__content"> <p>初赛阶段:2023年04月27日(12:00中午)-2023年07月10日(12:00晚上)</p> <div class="timeline-item__content"> <p>  • 2023年04月27日,举办启动仪式,发布初赛赛题,正式启动报名</p> <p>  • 2023年5月8日(12:00中午),发布初赛数据(含初赛A榜测试集)</p> <p>  • 2023年5月8日(12:00中午)-7月7日(12:00 中午),大赛初赛A榜评测阶段</p> <p>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3次,实时评测出分</p> <p>  • 2023年7月8日(12:00 中午),发布初赛B榜测试集</p> <p>  • 2023年7月9日(00:00凌晨)-7月10日(12:00 晚上),大赛初赛B榜评测阶段</p> <p>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多次但仅评测最后1次提交,当晚12:00定时评测出分</p> <p>  • 2023年7月11日-7月16日,晋级资格审核,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0支团队晋级复赛</p> <p>  • 2023年7月17日(12:00 中午),公布晋级复赛名单</p> </div> </div> </li> <li class="timeline-item"> <div class="timeline-item__tail"></div> <div class="timeline-item__node timeline-item__node--large"></div> <div class="timeline-item__wrapper"> <div class="timeline-item__content"> <p>复赛阶段:2023年7月17日(12:00中午)-8月18日(12:00晚上)</p> <div class="timeline-item__content"> <p>  • 2023年7月17日(12:00中午),发布复赛数据(含复赛A榜测试集)</p> <p>  • 2023年7月17日(12:00中午)-8月15日(12:00中午),大赛复赛A榜评测阶段</p> <p>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3次,实时评测出分</p> <p>  • 2023年8月16日(12:00中午),发布复赛B榜测试集</p> <p>  • 2023年8月17日(00:00凌晨)-8月18日(12:00晚上),大赛复赛B榜评测阶段</p> <p>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多次但仅评测最后1次提交,当晚12:00定时评测出分</p> <p>  • 2023年8月19日-9月5日,晋级资格审核,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支团队晋级决赛</p> </div> </div> </li> <li class="timeline-item"> <div class="timeline-item__tail"></div> <div class="timeline-item__node timeline-item__node--large"></div> <div class="timeline-item__wrapper"> <div class="timeline-item__content"> <p>决赛阶段:2023年9月15日-9月20日</p> <div class="timeline-item__content"> <p>  • 线下赛,决赛阶段选手进行线下集中式开发,最终成绩由开发成果分数及答辩评审分数组成,按照最终成绩进行排名并颁奖</p> </div> </div> </li> </ul> </center> * 其中,复赛、决赛期间由鹏城云脑Ⅱ提供算力支持,以保障选手算法调试、模型训练、模型测评等比赛任务 ## 大赛激励 #### 奖金设置 本届大赛奖项数量和奖金设置均参照上届大赛设定。共计3个赛项,单个赛项奖金178万元,三个赛项奖金共计534万元。 | 奖项 | 数量(每个赛道) | 奖金(每支团队) | | :--------: | :------------------------------: | :-------------:| | 一等奖 | 1支团队 | 50万元+50万元突出贡献奖励 | | 二等奖 | 2支团队 | 20万元 | | 三等奖 | 3支团队 | 10万元 | | 优胜奖 | 4支团队 | 2万元 | #### 配套政策 1、参赛项目及团队经过评估将有机会在鹏城实验室立项,获得鹏城实验室科研经费支持及人才政策支持。 2、入围决赛、获决赛前三等奖及获优秀奖的团队组选手,待成立企业后,按规定给予创新创业资助支持,选手政策支持自参赛次年起两年内有效。 3、大赛决赛获奖团队可获得组委会颁发的奖金和相关政策支持。 4、落户深圳的大赛优秀项目,可获得各区资金、场地等配套支持。 5、组委会鼓励参赛队伍开源作品,对开源的团体,将考虑额外奖励。 ## 参赛规则 (一)参赛人群 大赛面向社会各界开放,不限年龄国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从业人员均可登录官网报名参赛。 (二)报名要求 1、参赛队伍至少由1人组成,不得超过5人,需指派1名队长。学生参赛,建议要有一个对应的指导老师加入队伍。 2、同一赛道每人只能参加1支队伍,个人可同时选择多道赛道进行参赛,在不同赛道可以加入不同的团队。 3、报名时所有成员需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并通过实名认证。同时,所有成员须保证报名信息真实准确有效,否则会被取消参赛资格及优胜权益。 4、需在组队截止日期前完成组队,一旦组队不可退出队伍。 5、参赛团队不限制国籍和年龄,但每队至少有一名中国国籍选手。 6、团队到现场参加线下颁奖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特殊情况需要报组委会审批。 7、参与大赛组织工作的有关单位员工可参赛但不可获奖。 (三)作品提交 1、参赛者每日最多在竞赛平台提交3次作品,队伍中各成员提交总次数≤开赛天数*3,客观评审由测评系统将自动评测得分,主观评审由专家组定时统一评审。 2、参赛作品必须保证原创性,不违反任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权利。一经发现或经权利人提出并查证,组委会将取消其比赛成绩并进行严肃处理。 (四)赛段晋级 初赛阶段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0支团队晋级复赛,复赛阶段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支团队晋级决赛,若有团队主动弃赛,晋级名次顺延。参赛选手需要配合组委会对比赛作品的有效性与真实性进行验证,同时自行检查提交作品的正确性,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提交,组委会不负责对比赛作品进行更改和调整。 (五)公平竞技 参赛者禁止在指定考核技术能力的范围外,利用规则漏洞或技术漏洞等不良途径提高成绩排名,禁止在比赛中抄袭他人作品、交换答案、使用多个小号,经发现将取消比赛成绩并严肃处理。 (六)组织声明 组委会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七)竞赛数据 组委会授权参赛人员使用提供的数据进行指定比赛的模型训练工作,参赛人员不得将数据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若做科研使用,请注明数据来源于相关数据提供单位。 (八)作品产权 参赛作品(包含但不限于算法、模型等)知识产权归参赛选手所有,组委会有权将参赛作品、作品相关、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品、相关出版物、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览(含巡展)等活动项目,大赛相关组织单位享有优先合作权利。 (九)特别回避 1、赛题支持单位(涉及题目编写、数据接触)的人员禁止参赛、禁止委托他人参赛。关联单位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 2、AI+无线通信赛道:鹏城实验室、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其中,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的师生、员工(含实习生)禁止参赛或委托他人参赛。 3、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鹏城实验室、中山大学、 北京大学的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其中,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据堂(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师生、员工(含实习生)禁止参赛或委托他人参赛。 4、AI+视频质量评价赛道:鹏城实验室、中山大学、 北京大学的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其中,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据堂(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师生、员工(含实习生)禁止参赛或委托他人参赛。 (十)通知沟通 组委会通过参赛团队预留的联系方式邀请参赛团队参与决赛及相关活动。若参赛团队在上述相关通知发出后7日内未答复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应机会,主办方有权顺位递补其他参赛团队。 (十一)奖项说明 所有在决赛路演获胜的团队将得到相应比赛奖金(奖金以人民币计算),奖金个人所得税或其他形式税收将由获奖者承担,由大赛主办方代缴。参赛者应自行负责在其成员之间分配和分发奖金与奖品,主办方对此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全国人工智能大赛自2019年举办首届以来,三届大赛立足国际视野,结合实验室科研方向及产业前沿难题,使参赛规模、国际影响力等不断升级,已吸引海内外20个国家1万多支队伍参与竞技,覆盖头部企业、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影响力和规模居同类比赛前列。大赛以赛促研,以赛引才,促进了AI无线通信、AI视频视觉处理、数字视网膜、ReID等领域的研究,构建了五个可供实验室科研使用的百万级数据集,推动了鹏城云脑生态发展和应用,大赛连接头部科技企业,共促产学研融合,多项成果落地,已为粤港澳大湾区引入20多位人才。
大赛立足于国际视野,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通过大赛的牵引,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创造氛围,以高规格、高质量、高难度的理念加速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为大湾区、鹏城实验室和相关单位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丰富和发展相关赛道领域的大规模数据集,牵引这些领域的算法能力、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的大幅提升,推进学术界和产业界更好地利用鹏城云脑,促进产业、学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融合发展,更高效率地对这些领域进行产业赋能。
本届大赛设置“AI+视觉特征编码”、“AI+无线通信”和“AI+视频质量评价”三个赛道,分别面向人工智能、通信、智能视觉、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技术人才与创新团队发布具有挑战性的赛题,要求参赛选手围绕明确需求、特定场景进行数据处理,构建具有创新思路、技术先进与广泛应用能力的算法模型,形成解决方案。
赛道说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高维无线通信信道压缩反馈与重建、低维信道的数据高效传输问题,挑战基于实测信道数据的智能收发机设计。
赛道说明:从典型机器视觉任务入手,针对人眼视觉、机器视觉多任务,提升任务精度,考察数据压缩与视觉分析的综合性能,贴近AI实际应用。
赛道说明:面向更高分辨率、更高帧率、更高比特数、更广色度范围视频序列和更专业的主观标签数据集,研发出与主观感知视频质量有更高相似度的创新算法,取代主观评价质量;推进视频领域实现由面向低制式质量评价到面向高新视频质量评价的转变;促进多维主观质量标注的分析研究与应用;进一步验证客观库在预训练方面的作用,发掘多维度客观标注与多维主观降至因素之间的关系。
算法赛道各赛题在不同赛程阶段,均设置不同赛题任务,需参赛选手构建不同的算法模型,并在决赛答辩时形成解决方案。对于获奖团队,在决赛完成后需完成赛题设置的论文任务,并按要求投稿至指定会议/期刊。
初赛阶段:2023年04月27日(12:00中午)-2023年07月10日(12:00晚上)
• 2023年04月27日,举办启动仪式,发布初赛赛题,正式启动报名
• 2023年5月8日(12:00中午),发布初赛数据(含初赛A榜测试集)
• 2023年5月8日(12:00中午)-7月7日(12:00 中午),大赛初赛A榜评测阶段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3次,实时评测出分
• 2023年7月8日(12:00 中午),发布初赛B榜测试集
• 2023年7月9日(00:00凌晨)-7月10日(12:00 晚上),大赛初赛B榜评测阶段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多次但仅评测最后1次提交,当晚12:00定时评测出分
• 2023年7月11日-7月16日,晋级资格审核,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0支团队晋级复赛
• 2023年7月17日(12:00 中午),公布晋级复赛名单
复赛阶段:2023年7月17日(12:00中午)-8月18日(12:00晚上)
• 2023年7月17日(12:00中午),发布复赛数据(含复赛A榜测试集)
• 2023年7月17日(12:00中午)-8月15日(12:00中午),大赛复赛A榜评测阶段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3次,实时评测出分
• 2023年8月16日(12:00中午),发布复赛B榜测试集
• 2023年8月17日(00:00凌晨)-8月18日(12:00晚上),大赛复赛B榜评测阶段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多次但仅评测最后1次提交,当晚12:00定时评测出分
• 2023年8月19日-9月5日,晋级资格审核,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支团队晋级决赛
决赛阶段:2023年9月15日-9月20日
• 线下赛,决赛阶段选手进行线下集中式开发,最终成绩由开发成果分数及答辩评审分数组成,按照最终成绩进行排名并颁奖
本届大赛奖项数量和奖金设置均参照上届大赛设定。共计3个赛项,单个赛项奖金178万元,三个赛项奖金共计534万元。
奖项 | 数量(每个赛道) | 奖金(每支团队) |
---|---|---|
一等奖 | 1支团队 | 50万元+50万元突出贡献奖励 |
二等奖 | 2支团队 | 20万元 |
三等奖 | 3支团队 | 10万元 |
优胜奖 | 4支团队 | 2万元 |
1、参赛项目及团队经过评估将有机会在鹏城实验室立项,获得鹏城实验室科研经费支持及人才政策支持。
2、入围决赛、获决赛前三等奖及获优秀奖的团队组选手,待成立企业后,按规定给予创新创业资助支持,选手政策支持自参赛次年起两年内有效。
3、大赛决赛获奖团队可获得组委会颁发的奖金和相关政策支持。
4、落户深圳的大赛优秀项目,可获得各区资金、场地等配套支持。
5、组委会鼓励参赛队伍开源作品,对开源的团体,将考虑额外奖励。
(一)参赛人群
大赛面向社会各界开放,不限年龄国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从业人员均可登录官网报名参赛。
(二)报名要求
1、参赛队伍至少由1人组成,不得超过5人,需指派1名队长。学生参赛,建议要有一个对应的指导老师加入队伍。
2、同一赛道每人只能参加1支队伍,个人可同时选择多道赛道进行参赛,在不同赛道可以加入不同的团队。
3、报名时所有成员需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并通过实名认证。同时,所有成员须保证报名信息真实准确有效,否则会被取消参赛资格及优胜权益。
4、需在组队截止日期前完成组队,一旦组队不可退出队伍。
5、参赛团队不限制国籍和年龄,但每队至少有一名中国国籍选手。
6、团队到现场参加线下颁奖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特殊情况需要报组委会审批。
7、参与大赛组织工作的有关单位员工可参赛但不可获奖。
(三)作品提交
1、参赛者每日最多在竞赛平台提交3次作品,队伍中各成员提交总次数≤开赛天数*3,客观评审由测评系统将自动评测得分,主观评审由专家组定时统一评审。
2、参赛作品必须保证原创性,不违反任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权利。一经发现或经权利人提出并查证,组委会将取消其比赛成绩并进行严肃处理。
(四)赛段晋级
初赛阶段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0支团队晋级复赛,复赛阶段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支团队晋级决赛,若有团队主动弃赛,晋级名次顺延。参赛选手需要配合组委会对比赛作品的有效性与真实性进行验证,同时自行检查提交作品的正确性,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提交,组委会不负责对比赛作品进行更改和调整。
(五)公平竞技
参赛者禁止在指定考核技术能力的范围外,利用规则漏洞或技术漏洞等不良途径提高成绩排名,禁止在比赛中抄袭他人作品、交换答案、使用多个小号,经发现将取消比赛成绩并严肃处理。
(六)组织声明
组委会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七)竞赛数据
组委会授权参赛人员使用提供的数据进行指定比赛的模型训练工作,参赛人员不得将数据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若做科研使用,请注明数据来源于相关数据提供单位。
(八)作品产权
参赛作品(包含但不限于算法、模型等)知识产权归参赛选手所有,组委会有权将参赛作品、作品相关、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品、相关出版物、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览(含巡展)等活动项目,大赛相关组织单位享有优先合作权利。
(九)特别回避
1、赛题支持单位(涉及题目编写、数据接触)的人员禁止参赛、禁止委托他人参赛。关联单位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
2、AI+无线通信赛道:鹏城实验室、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其中,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的师生、员工(含实习生)禁止参赛或委托他人参赛。
3、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鹏城实验室、中山大学、 北京大学的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其中,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据堂(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师生、员工(含实习生)禁止参赛或委托他人参赛。
4、AI+视频质量评价赛道:鹏城实验室、中山大学、 北京大学的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其中,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据堂(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师生、员工(含实习生)禁止参赛或委托他人参赛。
(十)通知沟通
组委会通过参赛团队预留的联系方式邀请参赛团队参与决赛及相关活动。若参赛团队在上述相关通知发出后7日内未答复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应机会,主办方有权顺位递补其他参赛团队。
(十一)奖项说明
所有在决赛路演获胜的团队将得到相应比赛奖金(奖金以人民币计算),奖金个人所得税或其他形式税收将由获奖者承担,由大赛主办方代缴。参赛者应自行负责在其成员之间分配和分发奖金与奖品,主办方对此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全国人工智能大赛自2019年举办首届以来,三届大赛立足国际视野,结合实验室科研方向及产业前沿难题,使参赛规模、国际影响力等不断升级,已吸引海内外20个国家1万多支队伍参与竞技,覆盖头部企业、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影响力和规模居同类比赛前列。大赛以赛促研,以赛引才,促进了AI无线通信、AI视频视觉处理、数字视网膜、ReID等领域的研究,构建了五个可供实验室科研使用的百万级数据集,推动了鹏城云脑生态发展和应用,大赛连接头部科技企业,共促产学研融合,多项成果落地,已为粤港澳大湾区引入20多位人才。
大赛立足于国际视野,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通过大赛的牵引,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创造氛围,以高规格、高质量、高难度的理念加速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为大湾区、鹏城实验室和相关单位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丰富和发展相关赛道领域的大规模数据集,牵引这些领域的算法能力、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的大幅提升,推进学术界和产业界更好地利用鹏城云脑,促进产业、学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融合发展,更高效率地对这些领域进行产业赋能。
本届大赛设置“AI+视觉特征编码”、“AI+无线通信”和“AI+视频质量评价”三个赛道,分别面向人工智能、通信、智能视觉、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技术人才与创新团队发布具有挑战性的赛题,要求参赛选手围绕明确需求、特定场景进行数据处理,构建具有创新思路、技术先进与广泛应用能力的算法模型,形成解决方案。
赛道说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高维无线通信信道压缩反馈与重建、低维信道的数据高效传输问题,挑战基于实测信道数据的智能收发机设计。
赛道说明:从典型机器视觉任务入手,针对人眼视觉、机器视觉多任务,提升任务精度,考察数据压缩与视觉分析的综合性能,贴近AI实际应用。
赛道说明:面向更高分辨率、更高帧率、更高比特数、更广色度范围视频序列和更专业的主观标签数据集,研发出与主观感知视频质量有更高相似度的创新算法,取代主观评价质量;推进视频领域实现由面向低制式质量评价到面向高新视频质量评价的转变;促进多维主观质量标注的分析研究与应用;进一步验证客观库在预训练方面的作用,发掘多维度客观标注与多维主观降至因素之间的关系。
算法赛道各赛题在不同赛程阶段,均设置不同赛题任务,需参赛选手构建不同的算法模型,并在决赛答辩时形成解决方案。对于获奖团队,在决赛完成后需完成赛题设置的论文任务,并按要求投稿至指定会议/期刊。
初赛阶段:2023年04月27日(12:00中午)-2023年07月10日(12:00晚上)
• 2023年04月27日,举办启动仪式,发布初赛赛题,正式启动报名
• 2023年5月8日(12:00中午),发布初赛数据(含初赛A榜测试集)
• 2023年5月8日(12:00中午)-7月7日(12:00 中午),大赛初赛A榜评测阶段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3次,实时评测出分
• 2023年7月8日(12:00 中午),发布初赛B榜测试集
• 2023年7月9日(00:00凌晨)-7月10日(12:00 晚上),大赛初赛B榜评测阶段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多次但仅评测最后1次提交,当晚12:00定时评测出分
• 2023年7月11日-7月16日,晋级资格审核,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0支团队晋级复赛
• 2023年7月17日(12:00 中午),公布晋级复赛名单
复赛阶段:2023年7月17日(12:00中午)-8月18日(12:00晚上)
• 2023年7月17日(12:00中午),发布复赛数据(含复赛A榜测试集)
• 2023年7月17日(12:00中午)-8月15日(12:00中午),大赛复赛A榜评测阶段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3次,实时评测出分
• 2023年8月16日(12:00中午),发布复赛B榜测试集
• 2023年8月17日(00:00凌晨)-8月18日(12:00晚上),大赛复赛B榜评测阶段
可在线提交评测结果参与排名。每日可提交多次但仅评测最后1次提交,当晚12:00定时评测出分
• 2023年8月19日-9月5日,晋级资格审核,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支团队晋级决赛
决赛阶段:2023年9月15日-9月20日
• 线下赛,决赛阶段选手进行线下集中式开发,最终成绩由开发成果分数及答辩评审分数组成,按照最终成绩进行排名并颁奖
本届大赛奖项数量和奖金设置均参照上届大赛设定。共计3个赛项,单个赛项奖金178万元,三个赛项奖金共计534万元。
奖项 | 数量(每个赛道) | 奖金(每支团队) |
---|---|---|
一等奖 | 1支团队 | 50万元+50万元突出贡献奖励 |
二等奖 | 2支团队 | 20万元 |
三等奖 | 3支团队 | 10万元 |
优胜奖 | 4支团队 | 2万元 |
1、参赛项目及团队经过评估将有机会在鹏城实验室立项,获得鹏城实验室科研经费支持及人才政策支持。
2、入围决赛、获决赛前三等奖及获优秀奖的团队组选手,待成立企业后,按规定给予创新创业资助支持,选手政策支持自参赛次年起两年内有效。
3、大赛决赛获奖团队可获得组委会颁发的奖金和相关政策支持。
4、落户深圳的大赛优秀项目,可获得各区资金、场地等配套支持。
5、组委会鼓励参赛队伍开源作品,对开源的团体,将考虑额外奖励。
(一)参赛人群
大赛面向社会各界开放,不限年龄国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从业人员均可登录官网报名参赛。
(二)报名要求
1、参赛队伍至少由1人组成,不得超过5人,需指派1名队长。学生参赛,建议要有一个对应的指导老师加入队伍。
2、同一赛道每人只能参加1支队伍,个人可同时选择多道赛道进行参赛,在不同赛道可以加入不同的团队。
3、报名时所有成员需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并通过实名认证。同时,所有成员须保证报名信息真实准确有效,否则会被取消参赛资格及优胜权益。
4、需在组队截止日期前完成组队,一旦组队不可退出队伍。
5、参赛团队不限制国籍和年龄,但每队至少有一名中国国籍选手。
6、团队到现场参加线下颁奖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特殊情况需要报组委会审批。
7、参与大赛组织工作的有关单位员工可参赛但不可获奖。
(三)作品提交
1、参赛者每日最多在竞赛平台提交3次作品,队伍中各成员提交总次数≤开赛天数*3,客观评审由测评系统将自动评测得分,主观评审由专家组定时统一评审。
2、参赛作品必须保证原创性,不违反任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权利。一经发现或经权利人提出并查证,组委会将取消其比赛成绩并进行严肃处理。
(四)赛段晋级
初赛阶段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0支团队晋级复赛,复赛阶段每赛道经审核后前10支团队晋级决赛,若有团队主动弃赛,晋级名次顺延。参赛选手需要配合组委会对比赛作品的有效性与真实性进行验证,同时自行检查提交作品的正确性,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提交,组委会不负责对比赛作品进行更改和调整。
(五)公平竞技
参赛者禁止在指定考核技术能力的范围外,利用规则漏洞或技术漏洞等不良途径提高成绩排名,禁止在比赛中抄袭他人作品、交换答案、使用多个小号,经发现将取消比赛成绩并严肃处理。
(六)组织声明
组委会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七)竞赛数据
组委会授权参赛人员使用提供的数据进行指定比赛的模型训练工作,参赛人员不得将数据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若做科研使用,请注明数据来源于相关数据提供单位。
(八)作品产权
参赛作品(包含但不限于算法、模型等)知识产权归参赛选手所有,组委会有权将参赛作品、作品相关、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品、相关出版物、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览(含巡展)等活动项目,大赛相关组织单位享有优先合作权利。
(九)特别回避
1、赛题支持单位(涉及题目编写、数据接触)的人员禁止参赛、禁止委托他人参赛。关联单位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
2、AI+无线通信赛道:鹏城实验室、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其中,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的师生、员工(含实习生)禁止参赛或委托他人参赛。
3、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鹏城实验室、中山大学、 北京大学的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其中,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据堂(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师生、员工(含实习生)禁止参赛或委托他人参赛。
4、AI+视频质量评价赛道:鹏城实验室、中山大学、 北京大学的所有师生、员工(含实习生)可以参赛,但只能参加初赛及复赛排名,不能晋级答辩及后续环节。其中,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据堂(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师生、员工(含实习生)禁止参赛或委托他人参赛。
(十)通知沟通
组委会通过参赛团队预留的联系方式邀请参赛团队参与决赛及相关活动。若参赛团队在上述相关通知发出后7日内未答复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应机会,主办方有权顺位递补其他参赛团队。
(十一)奖项说明
所有在决赛路演获胜的团队将得到相应比赛奖金(奖金以人民币计算),奖金个人所得税或其他形式税收将由获奖者承担,由大赛主办方代缴。参赛者应自行负责在其成员之间分配和分发奖金与奖品,主办方对此将不承担任何责任。